选择群接龙工具,为我带来5点产品思考

最近在考虑换一个微信群接龙打卡的工具,因为我的每日阅读群现在采用微信群自带的接龙工具,每天进行阅读打卡。这个工具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体验起来简单易用,但对于组织者来说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易统计,即很难快速发现谁没有接龙。

在10人左右的组织内,对于快速识别还相对容易一些,但15人以上就很难了,需要人工核对。而且在核对时,接龙的顺序和群成员的顺序并不匹配,所以需要交叉验证。一个20人的社群,要想找出两三位没打卡的同学,可能需要5分钟的时间。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这5分钟是完全无效的浪费,如果有一个好用的工具,可能1秒钟就可以了。甚至于可以自动提醒,无需人工干预。

于是,我准备找一个好用的打卡小工具来长期使用。

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打卡小程序都不好用,因为既然要长期使用,我会有一些选择标准,而这些标准又能提炼成产品观,所以今天以此作为分享的主题。

一、角色不同,用户视角不同,需求不同

对于使用者而言,只要易用即可,像微信自带的接龙工具就很方便,所以使用者不会产生“换工具”的念头,但对于组织者则不然。

因此,一款产品是否易用,要综合考虑多类用户角色,以“换位思考”的用户视角进行体验和检测。我们常说的“用户思维”只是一种统称,而真正的用户,需要分层分类分别考量。

以B端的hrSaaS产品为例,企业员工、财务岗、人事岗、行政岗、财务总监、人事总监、行政总监、企业高管等等,不同的角色对产品的期待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为不同用户提供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

所以第一个思考,便是在产品设计阶段,把握细分用户的思维,以细分用户的视角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同时也要善于筛选不同用户之间的功能优先级,先解决核心用户类,再拓展其他用户类。

二、迁移切换是一个习惯的改变,需要顺滑、低门槛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如何降低产品使用门槛”的文章(7000字实战总结 | B端产品怎样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建议收藏)),其中提到了在产品迁移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简单而言可分为:入驻门槛、数据迁移、上手难度三部分。

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难点:用户习惯。

今年我越来越感受到“习惯的力量”,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无需思考的自然反应。而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或者打破一个旧的习惯,必然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这件事,知道要怎么做了,也学会做了,但在真正执行时,偏偏不受大脑的控制,或者大脑压根就没想到要控制。

所以,产品迁移的过程,便是用户旧习惯打破,新习惯养成的过程。这更体现了入驻门槛尽量低,迁移过程尽量顺滑的必要性。只有任务越容易,才更可能养成新的习惯。

三、考虑产品体验和效率

组织者在选择团队内的应用时,一定会考虑操作体验和效率(这也需要产品经理更多的代入用户思维,来审视、设计、优化自己的产品)。

比如有些打卡小程序,每一次进入时都会有5秒钟的广告。这对于一个高频应用场景而言,是不能忍受的;

比如微信群内的接龙,只需要在聊天窗口点击一次“参与接龙”,如果换成小程序,我认为这个参与的步骤不能超过两次,毕竟第一步一定是要先打开小程序。

所以进入之后,不能有其他多余操作,直接再点某个按钮就能参与接龙,这个体验才是合理的。但凡有多余操作的,都不算一款好产品。

当然,如果能够做到点开小程序之后自动进入打卡页面,那一定是更好的。

其实无论C端B端,让用户的操作尽量简单,是一件产品经理需要持续追求的设计感。

四、任何一次迁移,都要考虑流失风险

好几个打卡小程序,在初次使用之前都需要创建一个“圈子”(组织),然后把需要的成员添加进来。如果是组织者添加,参与者直接使用,用户的流失率不会太高。但如果需要用户主动加入,那就一定要考虑“用户流失”的风险。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进一步帮助组织者筛选优质用户的过程,但很多场景下,组织者并不想失去这些长尾用户,即便是休眠用户。

从“行为漏斗”的角度来看,每增加一步操作,必然会流失一部分用户,其中的道理我认为是相通的。因此,更高效的操作才能保证更高比例的留存。

所以很多组织在初期选择一款尽量可以长期使用的工具,在后期将显得格外重要。

五、为什么很多人宁愿难用也凑合用

关于这个问题,上述提到的几点属于答案的一部分:因为习惯不好改变,不如不变;因为迁移有流失,所以宁愿不迁移。

但我认为其中的核心在于两点:动机不够、吸引不足。

动机指“难用”并没有到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步,或者被惯性思维影响导致没有想过“破而后立”。

吸引不足则是指新方案、新产品、新方式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能够让用户愿意尝试,或者有信心解决现有存在的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最终的结果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真正意识到需要解决时,已经积重难返。

所以,在我找到真正满意的小工具之前,也会选择沿用现状。如果你有符合上述要求的打卡小工具,欢迎推荐~

写在最后

其实这样一件小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我觉得生活中很多小事其背后都反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决策方式,这些背后的故事应该是产品经理在进行“需求洞察”、“用户调研”、“产品设计”等过程中亟需了解的。

只有了解了这些底层因素,才能更好的在设计层面、商业层面做出更极致、易用的好产品。

而对于这种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产品,不管其他人怎样选择,我是很乐意付费的。如果有一款产品又好又免费,那我一定会成为忠实用户,就像另一篇文章一样(用户思维:怎样算是一款好产品?)。

作者

不想延期,公众号:不想延期。半路转行的B端泛金融产品,坚持“以实践验证理论,以输出倒逼成长”的目标。点滴珍贵,重在积累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