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人怎么应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请大家回想下,自己去看病的时候,当医生解释了原因,是不是因为看过百度的解释然后跟医生讨论一番网上怎么说的。不管是好奇心使然或者是对医生缺乏信任感,都免不得要讨论下治疗上更好的方式,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病情天然的想关心的表现。

相对比这个,产品研发中涉及的相关角色,对自己参与的产品设计也会有天然的好不好的意识,担心设计时忽略了什么,所以大家来建议产品怎么做也正常。

其实我们知道,真正决定产品应该怎么做的,不是某一个个人,而是你们的目标用户,只有他们说好,你的设计才能叫好。

但实际开发中,很多小细节,可能定需求的时候没有讨论的那么详细,开发中才发现的,如果一有分歧就找用户,那岂不是“用户很忙”?而且已经进入开发阶段了,正式的调研一番也不太可能啊。

那这个时候可以尝试下微调研,找两、三个目标用户沟通下(能找到最好);如果找不到,就找熟悉目标客户的服务人员;或者找跟目标客户使用习惯类似的人,比如你的产品都是给宝妈用的,就在同事中找已经当了妈妈的人做个调研。这种轻量级的调研,不需要很正式,只要把场景描述清楚,看他们的反馈就行了,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实际情况很多,还要自己想法子。

这样做只是为了能让对方快速理解你的这样做产品设计的原因,有时候你讲很多,都不如第三方(用户)讲一句管用。当然,如果自己真的设计时没这个细节的思考不妥,这时第三方(用户)也可以给到你提醒。总之,想要避免为了小细节而内部讨论、纠结的情况,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到跟目标用户很类似的人,询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来帮你们快速结束讨论,避免在不是很重要的细节上耗费太久。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但我想这些答案中可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产品人对如何做产品的“敬畏之心”。我们做产品不是靠着一己之见,不是靠着为了争口气,而是“对用户,对需求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你可能会武断地定了需求的优先级,你可能会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忽略了它的重要性,你还可能用自己或熟悉的人的喜好当成了目标用户的喜好。

有了敬畏之心,还要有目标用户的感觉,什么叫目标用户感觉?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产品心经》,里面提到目标用户模型,举例很多实力派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医生护士,缉毒队警察等,都实地去角色的环境体验,不只是体验,是完全的与他们共事,里面的例子就有孙红雷,他还查办了几条命案。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产品经理要去客服、销售那体验了。把自己变成目标用户,融入目标用户群,拥有他们对产品的感觉对做好产品可是一大助力啊!

不疯魔不成活,单单坐着写需求文档,凭着经验好产品就出来了?还是多把自己变成目标用户吧,思考他们所想,角色代入。实在没办法自己代入目标角色的,也要和目标用户多泡在一起,才能更多发现那些“大佬”的软文、调研资料里没有提到的东西。

人家说为什么看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亲自去实践,或者是实践了,但觉得走出舒适区很难又放弃了,所以对书上的内容只能保持理性层面的认知是对的,但是没有真切实际的体验,人很难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人想要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你不会盲目跟着别人的文章思路走,你会有自己对场景,人群,当前产品所处阶段,市场行情等有自己的综合判断,这种综合的判断是源自于一次次实践结合知识后而产生的智慧,不只是来自文章里的知识。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牺牲个人时间来“让自己代入角色”,只是需要再工作中尽可能地给自己创造角色代入的机会。比如销售约了客户会议,你可以提出你要参加,营销部搞了产品推广活动会有目标用户来参加,那你也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多跟目标人群接触,跟他们多聊聊。

人人都有产品的意识,但产品的软能力有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因为这需要练习!做产品,每一次的决定对研发资源都有一定的耗费,对抢占市场的时机都是一次把握,对用户的心智都是一次占领的尝试。所以要有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个意见,让目标用户说话!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