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路线图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 谁能够在工业革命中抢得先机,谁就能够掌控未来。 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始终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导致了屈辱的近现代历史。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科技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徐徐拉开大幕。如何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站稳脚跟,实现“赶美超英”,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

每一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的发起,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相对滞后的生产手段与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是对这一矛盾的环节,都是基于先进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优势。

而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不论是基础扎实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开始快速行动。 2012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2015年中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试图弯道超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拔得头筹、占得先机。

众所周知,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和大机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与电器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 由此可见,每次革命必发端于制造业,制造业对于人类发展而言,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什么?是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胜轴心国,是因为美国用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让其一国生产的物资比其他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多。事实上,各种机械设备将人类从许多重复低效的劳动操作中解放了出来,通过大规模生产制造提升了效率, 互联网本质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次普遍的效率提升。 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互联网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促进这个时代的效率。因此, 第四次工业革命必定是是互联网+工业。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自2015年,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鼓励我们投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将赋予的流动性资本引流回实体经济,变市场驱动为资本驱动,发动全民性的生产和劳动。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更是要求从 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引领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华制智能工业4.0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妍娜;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以色列洼地科技创始人赵胜,二人都是浸淫制造业多年的专家学者、理论实践者,对制造业未来发展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掌控能力。在二人合著的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书中,讨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应如何认真谋划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及如何将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的方法。

他们认为: 过去30年,中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真正的问题是信息化过量,工业化不足。 随着中国企业购买能力的日益增强,我们在ERP、MES和ICM系统的购买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工业化步伐却没有跟上。

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争中,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高基于工业化基础上的研发、生产效率以及品质水平。放在世界范畴内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竞争中,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路径。

德国的工业4.0以制造业为基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信息产业为力量,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则以“互联网+”为工具。 对阵美国,我们的制造能力较强,对阵德国,我们的信息化与互联网比较强。所以作者认为, 我们只要像田忌赛马一样,用对策略就能保持不败。

相比于美国, 德国工业化路径更适合中国。 中国政府之所以选择了德国标准,主要是基于两点: 一是中德两国长久以来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基础,二是中德两国各自在互联网产业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互补。 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中国一方面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

事实上,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领先发展。全球五大互联网公司中,有两家来自中国,一个是阿里巴巴,一个是腾迅。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将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这对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会有很大帮助。

夏妍娜和赵胜指出“中国制造2025”要围绕两大目标, 围绕五个特点,在九个方面发力,实施突破发展。

两大目标是指: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是指更加合理化和智能化地使用设备,通过智能运维实现制造业的价值最大化。包括五个方面: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智能工厂是指提升工厂的“智能”,以满足市场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同时能控制这种奢侈的个性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飙升问题。

五大特点是指:

1.互联 ,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和员工通过APP、网络紧密地联络在一起,所有的信息都是实时数据,可以进行共享。

2.数据 ,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与挖掘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和参与者提供看待价值链的全新视角,使得企业有机会把价值链上更多地环节转化为企业的战略优势。

3.集成 ,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从而实现横向、纵向、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4.创新 ,从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进校创新,推动“中国制造2025”进程。

5.转型 ,将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将渗透到工业的各个环节,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从而推动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创新驱动转变。

九个方面是指“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技术支持,这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也是“中国制造2025”突破发展的根源所在。 具体是指三大底层基础设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两大硬件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两大软件支持: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两大终极技术: 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

围绕上述路径,夏妍娜和赵胜罗列了海尔、沈阳机床等公司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案例,对路径进行了解析和说明。他们认为,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纵观全球工业发展史,工业1.0历时86年;工业2.0历时99年,工业3.0发展至今以及44年,并还将延续10~20年。作者判断, 工业4.0需要用30~50年的时间来观察它的演进趋势。 但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正是用宏观的视角和宏大的格局探寻这条转变之路。

作者 人类救星孙美好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工业革命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