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客户”角度的需求分析

多年从事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让我有时候会沉溺于自我的思维模式,并且很难改变,面对需求只会跟着自己的逻辑走。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关注GMV的数字,才明白了所谓的产品、技术、运营、市场,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生态链,密不可分且各有专业领域。只有懂业务,懂“客户”需求,才能加强有效的沟通,缩短需求的执行周期。

标题中提到的“客户”,可能是需求方,可能是品牌方,也可能是实操的运营。无论是谁,在提出需求的时候,都会不假思索的仅仅表达自我观念。需求可以是大胆的、不着边际的,但分析必须是落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所有的需求都是需要被重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GMV。所以,介绍几种方法来分析需求是否真的有实施的价值:

方法一:通过沟通,理解需求的实现节点,并逐一分析节点收益。有一些比较庞大的需求,都是需要经过一期、二期、甚至三期才能落地实施,那么分析每一个周期的节点收益会是最有效评估需求是否落地的好方法。

方法二:通过竞品分析,了解需求历史经历过的现状。需求方提出的需求是基于业务层面的概括。几乎市面上都会有类似的例子,分析别人的成败,也可以有效的论证需求是否可以执行。例如拼多多的团拼活动,并不是其他互联网平台复制,都能带来同样的收益。

方法三:需求都是一句话表达目的,如果不靠谱,可以通过沟通及调研,把不靠谱变为靠谱。例如直播,在普通的环境之下,直播是一项大成本的需求,如果是新品发售,无疑直播是落地新品宣传需求的最佳方法之一。

只有真正的为“客户”考虑,那么“客户”才会认为认可需求分析的存在价值。如果仅仅是“客户”说什么便做什么,那么“客户”也会怀疑我们这些互联网人才的专业能力。

如果确认了需求是有意义的,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这就会涉及到了实现一个需求需要花费的成本。例如,一个抽奖活动,有N种方法可以实现,有大转盘、砸金蛋、红包雨等等,每一种方法的实现成本都是不同的。千万不要惧怕需求会扩展会演变成无穷大,最重要的是,最终落地的需求能达成预期的目标,真正地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考虑。这里介绍几种需求实现的提案方法,帮助“客户”尽快决策:

方法一:如果实现的方法有多种,给“客户”几种方案做选择题,并且说明优点和缺点。

方法二:如果只有一种实现方法,尽可能的考虑风险点。

方法三:如果只有一中实现方法,需求也很简单没有任何风险,那么尽可能的为“客户”规划未来的拓展可能性或复用。

如果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到互相认可,后续的需求落地实施会一路通畅,极少降低了需求变更的风险,甚至可以提升双方的合作关系。

作者 Ms_Spring

关键字:产品经理, 需求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