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需求阶段的思维公式,都在这儿了

前段时间,我跟几位产品新同学讨论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说项目管理、有的说功能设计、有的说用户调研,当然,这些都是,其中有个同学回答说:“做需求”,产品经理就是一个做需求的。

我就问他,为什么是做需求呢,他说每一个需求,都是以上这些内容的总和,每一个需求,都包含了用户调研、功能设计、项目管理、资源协调,所以说,产品经理就是做需求的,这没毛病。

可是,做需求只是表象,再往深了想,做需求,其实也是为了解决用户或者客户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觉得说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解决问题」,更准确一点。“解决问题”是产品经理的职责,“做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那我们就说说“需求”。

需求这个话题聊的人太多了,不少前辈、大佬、专家,都深入阐述过,产品新人入门导师苏杰、刘飞、王诗沐、俞军几位老师,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需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也想同读者分享一下,我对于“需求”的理解。

本文从需求的概念、需求的科学理论,到需求的来源,结合做需求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最后推导出“需求”环节的思维公式。全文万字,可能是非常完善的“需求”通识文章了,收藏转发再细看。

一、需求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是因为我们有相应的诉求。

  • 临近夏天,天气越来越热,走在街上,忍不住买一根雪糕;
  • 买了一屋子盲盒;
  • 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购买了很多付费课程。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最后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分别对应着各自的诉求:买雪糕是因为热,想要获得降温快感的诉求;买盲盒是满足收集欲和好奇心的诉求;买课程是为了满足提升能力、缓解焦虑,然后找到更好工作,或者升值加薪的诉求。

这个“行为背后的诉求”,其实就是需求。所以我们可以给需求下一个定义:需求是行为背后的诉求。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任何行业,其实都有需求的概念,需求这件事,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产品上,其他的建筑行业、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等,都同样通过挖掘用户背后的需求,来实现产品的创新和进步。

对应到产品经理的职业上,我们这个“做需求”,做的是什么“需求”?

产品经理成长过程中,一套思考的全流程,应该是:归纳现象-发现问题-拆解问题-分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回归分析-发现新问题。简化来讲,就是:发现问题——归纳核心痛点——解决方案。

这其中的“解决方案”,就成了产品经理工作中所要完成的需求。这是产品经理接触最多的工作内容,也是产品工作的核心。只有通过优雅高效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实现产品经理存在的价值。

二、两个需求理论

正因为“需求”是一个常悟常新的话题,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历久不衰的需求理论。对于产品经理,有两个非常经典的需求理论,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KANO模型”。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不用多说了,初高中的时候课本里就提到过。马斯洛把一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般来说,这五个需求映射到产品上,则越是金字塔底部的需求,需求面越大,但ARPU可能越小,比如肚子不饿的生理需求,10块钱的炒粉就可以满足。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KANO模型把产品需求分成五类:

1. 基础型需求

基础性需求是一个产品最基础的功能,这个需求不能够被满足,则产品就不能正常使用,比如IM软件的打字聊天功能,美颜软件的拍摄功能等等。

2. 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的效果,是让用户满意度提升。比如微信聊天中的表情包,用户期望有一种俏皮的、不局限于文字的聊天方式,表情包恰好满足了用户这一点。

3. 兴奋(魅力)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也称为魅力型需求,是超出用户预期的,让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的需求。比如微信的“拍一拍”和动态表情,用户并没有这个功能的预期,但微信做出来之后,大家也玩儿得不亦乐乎。

还有当年的微信红包,用户突然发现微信中就可以直接发红包了,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拜年互动,于是,一个春节,借着红包的力量,微信支付一下子成为可以比肩支付宝的支付平台。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种需求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行业的进步,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变。比如微信红包在刚推出时,属于魅力型需求,但随着红包成为趋势,用户也要求其他社交产品做红包功能,这就变成了期望型需求。

4. 无差异型需求

无差异性需求则是用户并不在意的需求,无论有或没有,用户体验都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用户满意度也并不会提高或降低。

做无差异性需求看似是一个鸡肋的、无意义的行为,但在当下互联网产品大幅度内卷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平台类APP都在疯狂堆砌这些功能,试图抢占用户时间——打车软件做团购、团购软件做打车、地图软件做购物、工具软件做内容,这大抵就是做产品的岐路罢(当然,实际上也有公司战略的考虑)。

5. 反向型需求

顾名思义,反向型需求就是做了之后,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会下降的需求。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知乎,现在的知乎,充斥着各种小故事小短文,最关键的是,小故事读着正爽,来了一句“最低0.3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掐死知乎的心思都有了。

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中,反向型需求一般是因为商业诉求同用户体验产生了矛盾,做产品是为了盈利,追求效益无可厚非,而产品经理,就要在商业诉求和用户体验中反复横跳,做放纵与克制间的守夜人。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得是人性。KANO模型,对应着产品功能。这两个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已经足够丰富,许多新的产品理论,也大多脱胎于类似的理念,异曲而同工。

这些“新产品理论”中,梁宁老师格外推崇的“痛点爽点痒点”理论,是非常热门的概念。

  • 痛点是恐惧,上班马上就迟到,迟到就要被扣工资,这时候地铁口有一辆共享单车,非常及时地解决了即将迟到的恐惧,这就是痛点;
  • 爽点是即时满足,周六的早晨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依然不想起床,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外卖就送到家门口,暂时的快乐得以满足,这就是爽点;
  • 痒点是虚拟自我实现,看着直播里的小姐姐,甜甜地说giegie你好厉害,你立刻幻想到了迎娶白富美,马上一个火箭送出去,这就是因为满足了用户对于自己的虚拟想象,最近特别流行的“头上长摄像头”短视频,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需求从哪儿来?

了解了需求是什么,也学习了关于需求的理论,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归根结底还是要执行力。那落到操作层面,需求到底从哪儿来?

需求的来源有很多很多,我把它们先归为两类。一类是正经来源,另一类是不那么正经的来源。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1. 需求的正经来源

在我看来,需求的正经来源,只有两个:用户和数据。

1)需求来源于用户

这是一句每个产品经理都信口拈来的话。产品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的问题,用户所面临的这些问题,肯定都得从用户当中去发现。而对于产品来说,需求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孕育期,需求能否准确命中,决定着一个功能乃至一个产品的生死。

2)需求同样也来源于数据

在数据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是数据大网下的一个节点,最关键的是,通过用户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发现用户的群体行为,从而找准大多数用户的真正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讲,数据中找到的用户需求,比直接和用户访谈、调研得到的数据更真实。

为什么需求要来源于数据?是因为,“用户”是会骗人的呀。业内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栗子:

索尼要为一款即将面市的游戏机做一个调研,请了很多目标用户来公司,收集用户对于样品的反馈,其中一项就是询问用户希望这款游戏机是什么颜色(有黄色及黑色),很多人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都答了黄色,索尼就认为,黄色的游戏机更收欢迎。但最后,访谈结束时,索尼公司提出,用户可以从门口随意挑选一个颜色的游戏机带走,以感谢他们参加此次用户访谈,结果时候统计数据却发现,用户们在实际挑选时,纷纷选择了黑色的游戏机。

用户调研的需求具体生动,但有可能因为样本太小并不真实;数据分析得到的用户行为,样本足够统计准确,却略显僵硬并不鲜活。其实,在做产品需求的过程中,用户和数据,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应当两种来源结合使用、交叉验证。

用户是微观,定性;数据是宏观,定量。

2. 需求的不正经来源

虽然严格来说,用户需求都来源于用户和数据,但其实在真正的产品工作中,也有很多需求是来源于其他渠道,毕竟生活和工作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处在理想状态。

我之所以称它们为“不正经来源”,倒也不是说这些来源不好,而是表示,它们不像用户和数据这样“科班理论”。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1)竞争对手

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多需求,都来源于竞争对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是因为竞品这么做啦!这个功能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竞品就是这么做哒!”这种想法当然不对,但也不是说,做需求不能看竞品。

相反,持续进行竞品的监控分析,能够获得很多需求灵感,而且,竞品的新功能也是在付出成本帮助我们去做验证,如果效果OK,那我们去借鉴参考,也不是什么坏事。所以,需求来源于竞争对手,核心在于思考竞品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什么优点,辩证批判地看待竞品的动作。

2)产品经理拍脑袋

不得不说,挺多需求确实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原因挺多的,但也要尽量避免。

3)协同部门

尤其是体量比较大的产品,产品经理距离客户/用户的距离,其实没有那么近,一线的很多用户反馈,往往并不能直接传达给产品团队,大多数情况下,是销售、客服、市场等协同部门的同事去响应。所以,协同部门就会定期向产品团队反馈需求。

协同部门提出的需求,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希望怎样”,一类是“我们(协同部门)希望怎样”。

前者,是一线协同部门把用户反馈过来的问题,传递给产品团队;后者,则是一线部门为了自身的KPI或者工作量,而提出的需求,比如销售部门为了更好的售卖产品,就会不断反馈要求获得产品中更多的入口、更多的弹窗。

针对协同部门的需求,产品经理要做的,首先是要分类整理,判断哪些需求是产品真实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协同部门对于产品规则理解不深刻的问题。针对用户真实存在的问题,又要往深层次思考,用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进而根据优先级,提出产品方案。

4)客户直接提出的功能需求

有时候客户或者用户反馈问题时,会直接提出一些具体的功能建议:希望在XXX处做一个XXX功能。这个来源能够收到的需求非常多,毕竟“:亨哼,95后互联网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产品变量(ID:hengpaper)纵观TMT风云,解构产品思维。

本文作者 @亨哼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