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上万块买知识服务,总结出 5 条收费社群进化逻辑

1、收费社群现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知识的尊重程度也随之提高了。大街上戴着耳机的年轻人里,10个有六个都在听逻辑思维。2015年,社群还是一个商家为了建阵地圈粉互动搞营销的地方,而2016年,社群的大小建立在付费人数多少。准入机制变了,从前主角是个体,现在社群的主角是群里的那个IP。

知识变现这个风口,确实让很多平时注重积累,而又对自己无比残暴的知识青年,通过知识服务,成长为了知识型IP。他们就是那些让我们养成为知识付费习惯的人。他们看起来个个都闪闪发亮,超能力护体,样样技能都是满格,他们看起来如此强悍。他们拥有的那些技能,让他们变成了知识网红OR网拼。关键是他们凭借知识变现的能力,迅速完成了很重要 一轮个人财富积累。

2、信息在流动中增值

我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第一天,8个月前,就写了一篇关于阅读的技术贴。那个时候“知识变现”这4个字还没有成为一个热词,而知识型IP这个概念,才刚刚出现太阳光下。半年的时间,各类付费知识平台(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了,付费平台和知识网红,在一期一期的课程运营中,互相成就。付费变得越来越普遍,平台辐射面越来越广,各个平台之间串粉、互推。让知识付费社群的容积率和增长量呈指数级增长。

我观察到:社群的增长,最原始的动机是基于个体。想要改变现状,通过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解锁某一种技能,或者获得某种价值观的认同。这些具有某种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

3、社群增长模型

为了说明白增长原理,现在做个假设,以社群普通青年A同学的路径为例。因为知识付费的特点非常显著,终端是那些渴望改变而又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人,假如这个人就是A,那他一定懂得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他混豆瓣的,没有理由不去知乎上看看,更没有理由不去用搜索引擎搜索他所关注的关键点。

那么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社交账号上一定关注了一定数量的知识服务工作者者账号或平台。顺其自然地,这些个平台诞生的文化牛人和大V一定有一部分沉淀到专业类知识分享平台,比如果壳网的在行和分答,比如罗辑思维开发的“得到”专栏。于是那些同时在多个平台上都是大V的人,在多平台积累后,复利效应逐渐显现出来,粉丝增长迅猛,财富积累迅猛,又有明显的标签和特征,于是就发展成为了IP。(这只是IP养成的其中一个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路径。)

那么A同学这类人,同时是这些平台的用户,也同时是一些IP的粉丝,A同学的群体是非常大的,这里面也包括我。一旦A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或者被要求分享,那么他所关注的IP就可能通过社交媒体或者线下交流,而把A同学周边的人都圈粉了。假设A同学只有6个小伙伴关注了同一个IP,在A同学的几次分享成长结果后, 乐观一点,那么这个IP的粉丝净增长率就变成了600%。而且新成员又会变成一个影响圈,继续扩散的可能性非常大。在这里,流量数据同时也意味着社群GDP增长。

4、社群与社群之间竞争与互助

再回来看A同学,通过互联网社群付费学习的习惯一旦养成,他就会开始关注知识体系的建立,通用技能基础打好后,他开始刻意的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PPT、手绘、写作、演讲、英语等等等等。假如A同学是一个像彭小六一样的网拼一样,也就是说他的学习很可能不是单线程的,而是跟多个知识IP在学习。他就会逐渐开启 全平台学习模式 。对,你买看错。自媒体品牌运营,有全平台战略,个体学习也一样的。

于是,各个IP和社群间就开始互推嘛,既然知识变现这个市场已经形成了,那么大伙就一起拥护这个行业的发展,为知识变现越走越远越玩越高级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江湖上互相帮忙招揽生意,反正知识的种类很多嘛。大家 定位各不相同,高度个性化,以价值观和干货赢取粉丝 的知识型IP们是不担心自己的客户被抢走的。所以,如此一来,A同学,就在3个不同的收费社群里穿梭。原有互联网学习者,和他周围的影响圈,共同形成了社群。

你可以想象,社群的成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收费的市场越来越成熟,差异化越来越大。由于A同学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有限,为了赢得A的时间和注意力以及知识消费,进而不同社群之间的竞争也将从知识差异化竞争到社群体验和服务的竞争。体验和服务,体现了一个社群建立的价值观,也就是发起人IP的价值观。 到最后,社群与社群的竞争是坚定价值观之间的竞争。

5、生态圈的进化之道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社群的稳定性有很多因素干预影响,我本人的很多混社群的经历,总结出,并不是所有的社群都是持续活跃的,一些社群更像是工具型社区,发挥完他的作用就平静了下来,再也无法燃烧,直到退化成一个没有互动的微信群而已。而另外一些社群并不适合自己的价值观,或者所购买的知识服务并不符合现状,那么收获自然就会打折扣。

甚至各别社群在甄别客户需求时候,显得很弱势,导致了最后体验感和评价都不高。而如果你是一个积极乐观而且清楚自己需求的优质小伙伴,不管加入什么样的社群你都能有所收获。所以社群的类型因功能不同,延续性的差别也非常大。 社群与社群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且动态平衡的生态圈。

此时这个动态平衡的生态圈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得更包容,A同学就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持续精进,影响圈持续扩大,直到有一天变成了这个动态平衡中的一员。但这个进化的过程是越来越难。未来通过社群成长出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只能在动态中找机会而不是替补,在稳固中以不断创新和变化的态度坚守。比如说成功突围的彭小六,他真的是一个行动标杆,没得说。

说重点:作为普通人,我们通过收费社群,成长为知识型IP,很有可能。

文/乌龙明月

关键字:产品经理, 社群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