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一)

作为产品的你,一定对“产品思维”这个词非常非常熟悉,毕竟它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思(zhuang)想(B)方式。

但是好像看了很多的文章,你对这个概念还是不明不白,它是时刻保持用户视角思考问题?还是深刻而全面地面处理你的决策?还是我们可能会用到的一条条产品准则?

可谓有一千个产品经理就有一千个产品思维。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个无处不在的产品思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一、产品思维的核心是对现实的准确理解

似乎你可以在各种软文,各种大V的口中得到很多的关于产品思维是什么的答案,他们可能是一个个模型方法论,也可能是某些准则,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

但是所有这些模型,所有这些准则,其实都是基于一个核心出发的:他们反映了某些重要的现实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说:拥有产品思维的核心是要拥有对现实的准确理解,并进行归纳。

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的模型、任何的方法论,他们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对现实的总结。只有真正理解了每一个用户,他作为人,作为他的角色,他的思维有什么特点,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才能真正将一些模型融汇贯通。

这里举一个PMF的例子作为说明:

1. PMF

我们都知道,一个新的产品在进行推广时,必须要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PMF,也就是验证产品的市场匹配度。

当用户来到你的产品中,留存率大于一个既定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轻易流失之后,你的产品才算是实现了PMF,这才说明你的产品是真实被这个社会需要的。

有了PMF之后才可以大规模进行推广和宣传,否则就是浪费流量。

“浪费流量”这个概念的背后,其实是人对于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产品第一次接触到一个新用户时,就要足够好(至少核心价值要传达到位),这样他才会对产品有一个深的印象,选择留下来。

如果当一个用户第一次看到你的产品是很没感觉的,没有感受到任何价值,那么可能不会再打开第二次。这个流量就会流失,尽管你后期再进行迭代再进行弥补,也很难扭转第一次流失所带来的反噬。

这个例子中,“浪费流量”的概念对应到现实中其实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2. AARRR模型

AARRR 模型研究用户和产品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它包含了五个环节: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获取收益、传播。

但是这个模型背后的逻辑是用户来到你的产品中所经历的流程:

  • A – 获取用户:想象一下一个用户在网上冲浪,从公众号文章或者别的什么渠道接触到你的产品广告或推荐信息,然后广告中有吸引他的点,然后他点击你的广告链接进入到你的产品中;
  • A – 激活用户:在引导页了解了你的产品的基本概念;
  • R – 留存用户:用起来觉得,诶这就是我需要的,我需要产品来帮我处理某些问题,或者带给了他某些良好的感受,也不是很贵;
  • R – 获取收益:于是他开始持续付费,并将产品推荐给周围的朋友:“我用这个还挺好用的,你也可以试试”;
  • R – 满足分享欲:这个流程里包含的现实概念其实是一个用户接触你产品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某一个阶段没有做好就会造成流失和损失。

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其实不需要非得按模型的五个步骤来分析,比如激活和留存其实就是一个概念,就是充分让用户认识到你产品的价值。

所以产品思维的核心其实是对现实的了解,对现实理解的越正确,你就越能对所有这些原则和模型融会贯通,甚至你会形成自己的原则和模型。

当然这需要靠不断的经验积累,不断的深度思考。

二、产品思维的外在是一整套结构化的现实经验

如果说产品思维的核心是对现实的准确理解,那么产品思维的外在则是一整套结构化的现实经验。而这些经验才是真正能够在工作中能够用得到的东西。

下面是笔者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 对市场本身的了解。充分了解这个市场有多少规模?有哪些角色、他们各自的需求来源、他们的核心诉求 、他们希望得到什么?
  • 对友商的了解。充分了解这个市场上有哪些主要的玩家在分蛋糕,他们的刀子长什么样子以及是否锋利?
  • 产品和服务架构设计。知道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把产品设计好,可以创造产品的竞争优势。厉害一点的知道怎么把产品和服务的架构设计好。
  • 产品增长和推广。拥有产品增长和推广的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使用数据来反馈产品增长。
  • 神奇妙妙能力。1. 拥有一些创新精神、会设计一些亮点以及新鲜的东西出来。2. 同理心,能够想到别人之所想,体验别人之所体验。

下面我们聊一聊这些部分的实操方法论。这里用一张图来表达这些内容:

三、产品思维实操

1. 产品的定位

一款产品要坚持产品定位,为相似的某一群体提供服务,拒绝掉会把你产品带偏的需求。这个规则其实很好理解,拿智慧校园举个例子,不同的校长,对于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往往跟他们的学校定位有很大关系。

对于同样一款产品,可能有的资金条件比较充沛的学校会要求更多的自定义模块来彰显学校特色。但是可能有的比较普通的学校,就对乱七八糟的特色功能不感兴趣,只要能提供简单易用的解决方案,够满足日常的使用,最后能够完成教育局的指标就好。

对于这样的差异,肯定会存在架构不一致的问题。为了满足另一方而进行大规模重构,如果重构结果好一点还说得过去,如果重构结果会对原本的定位造成伤害,那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另一方肯定不会买账。

这个时候就要坚持一种定位,服务好一类群体,那么你所选择的那类群体就会被你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至于两头开工,最后手忙脚乱。

所以产品的定位就是思考你要服务哪种人,而且这种人要足够的相似,他们的诉求和场景也要足够的相似,就算看上去是同一类人,也会有差异性存在。

卖甜豆腐脑和卖咸豆腐脑都很好,但是你不能把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掺在一起去卖,那是折磨你的用户。

尤其对于目前这个环境,增量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再也不可能出现能够服务所有人的大产品,因为人的共性已经被满足完毕,只可能出现更加精细化的差异性小产品。

所以重新思考你的定位吧。

2. 产品优势

有一次笔者去参加中国教育装备展,在展会上其实能对“优势”理解的更为透彻,你会发现有的产品你一看就觉得很有优势,有的则亮点不足,

那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产品的优势呢?

优势可以是很多方面:更精准的场景创新、提供更完善的内容体系、提供更到位更贴心的服务、提供更完整更闭环的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一个产品的优势,小的产品就坚持精准的有效创新,大的解决方案就坚持更完整更完善的产品内容体系。

许多人说,产品的竞争优势是差异化。其实不然,或者说这句话没有说完,差异化不是竞争力的核心,精准地解决某一个问题+持续不断的构建壁垒+差异化才构成了产品竞争力。

如果没有精准地嵌入某个场景,那你的方案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构建壁垒,你很容易被同行模仿和超越,如果你没有差异化,你将泯然众人。所以产品优势三要素缺一不可。

总之找到一个点,一个用户真正需要的点,去持续不断的迭代优化补充,一个功能不能构成竞争力、一个idea也不能构成竞争力。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经营,一点一点的积累筹码,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来源。

3. 需求分析产品迭代

在进行产品迭代时,要以产品定位为边界、构建优势为目标地进行迭代,合理的大脑里要清晰的知道,未来,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此来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不是接一个做一个,而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做。也就是说,面对一个需求,它背后其实是一个场景,用户提给你的需求只是他认为的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但是你作为产品,你要思考明白,你要如何体系化地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对于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更多精彩,请期待《产品思维,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二)》

本文作者 @Σ(๑产品科学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