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从 0 到 1 再到 N 靠的是运气还是勇气?

我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使用keep这款软件,当你问别人什么是keep时,他们会用一句话告诉你: “这时一款让人流汗的健身软件”, 但是这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软件却成为众人热捧的“健身教练”。从0到1再到N靠的是运气还是勇气?

王宁, 90后,keep创始人兼CE0,看到他年轻而消瘦的脸庞,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从180斤通过跑步减肥到130斤的大学生。

王宁,keep创始人

一个刚刚成立不足20个月的创业公司,用了39天的时间突破了1000万的用户,并且 拿到了GGV的C轮投资,腾讯同时也追加了投资。

从决策到设计,从用户体验到理念,一个创业仅仅22个月的年轻团队正在逐渐完善和改进他们的产品,同时也正在改变更多人的生活习惯,我想这就是“一件影响更多人的创业”。

他说开发APP的之初就希望用户在描述这款软件的时候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keep是一款健身的软件,帮助用户更加科学地健身。

至今,还是如此专注。

尤其是他在讲台上分享关于产品设计的三个原则让我深受感触。(在他讲完之后我甚至毫不犹豫地下了这款年轻而具有活力的app,试图去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

从keep的1.0到3.0他们团队始终贯穿了三个原则,也即:要多不要少、要重不要轻、要专不要散。

☞要多不要少

“最多用户想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最少用户想做的事情我们先不满足,在关键的时刻我们这样抉择,这样产品的更新速度才足够快。”

王宁在分享的时候特别澄清了一点, “要多”并非是意味着功能有多么复杂和齐全,而是一款产品的开发首先要能够吸引大部分的用户,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keep一开始把目标群体定位在“健身小白”的大群体用户上,作为小白用户,需求很简单: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需求只有0-60分左右。

Keep作为一个在线教育产品,解决0-60分甚至是70分的事情还是很简单的。这是他们对用户的选择,放弃了仅占百分之二十的所谓的健身达人,当然这是前期创业初期经过充分调研的结果。

“创业之前一定要调研,通过精密和准确的数据分析,如果发现机会就要坚信不疑地去做,不要犹豫”

比如在创业初期他们发现:

在中国健身卡本可以有365天的使用机会但是真正的频率只有7.5。

国人的健身周期一般是按周来进行,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全部以每日为单位。

美国体育产业占全国GDP 总值的10%,而且中国的体育产业不到1%。

中国目前正在朝发达国家过渡,国民对于健康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通过对以往中国人在百度搜索“健身”的关键词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

......


☞要重不少轻

要重不要轻,也即产品设计时要“重”而让用户使用时变“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知乎

知乎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有问题和愿意回答问题的人都有了一个展现的空间。 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愿意成为内容消费者的角色,而回答者只有很少一部分。

此外用户问完问题之后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浪费了一定的时间的过程,这个方式就是把产品做得特别轻,它在里面提问要等待答案,写答案的人需要不断地写,让用户体验变得很重。

“用户想瘦腿、想丰胸等很多问题,一有问题,我立马展示课程给你,问题马上解决掉,无需等待。”

这似乎听起来像十几年前的老广告,但是符合了“轻”的原则,更加直接和快捷。

keep 在设计时希望能让带着问题进入的用户能够立刻得到反馈,满足他们的需求 。想进行一个训练计划,直接跟练就可以了,15分钟让腹肌疼到酸爽,时间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要专不要散

像前面我所介绍的,他们团队希望用户“最好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产品”。

比如一款让人流汗的健身软件,那就够了。

“我们的社区动态,在产品之初是不允许主动发任何动态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希望用户可以专注在训练上面,每一条动态都必须完成一次训练才可以发布。”

keep 经过了三个版本依旧没有完全地开放社区,因为他们希望用户能够专注于健身而不是来秀朋友圈的。 虽然如此,用户更加珍惜每次健完身打卡的那一次机会,如此也歪打正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健身氛围。

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由于提高了动态的发布门槛,也过滤掉一部分垃圾的动态信息,为后续开放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述三点是KEEP团队在决策和设计时所贯穿的,如此取舍有道,我想值得我们年轻的创业团队去借鉴和反思的吧。

作者 厉害了喵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keep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