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与隐性

如图,当我写好评论内容点击发布时,一条提醒信息赫然出现:「请修改您的评论」。

懵逼了,为什么我要修改评论?

赶紧跑去问程序员哥哥,得到的回复是「担心用户发广告,所以加了一条过滤规则:如果评论中包含网址、电子邮箱、手机号码或一些敏感词,发布时就会被提醒修改。」

在理,情不自禁为他考虑之周全点了个赞。但回过神来发现,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提醒文案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修改,以及应该如何修改。这当然会让用户(这个时候刚好是我)感到疑惑。他考虑到了产品端的安全性,却忽视了用户体验。

也许你会说,把提醒文案改改就好啦。当然要改。但除此之外,还得了解这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

为什么文案不够友好?因为程序员没有写好文案。

为什么没写好?因为产品经理(这个时候刚好是我)没有提供文案。

为什么没提供?因为我不知道过滤规则这回事儿。

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考虑到「可能有用户会在评论里打广告」这个用例。另外,尽管程序员设定了规则却也没有告知。

你看,问题根源很快就找到了。如果我当初考虑周全了,或者程序员告知我了,我自然会准备相应的文案。好像两边都有责任?非也。这种情况下只能怪罪于产品经理,因为这并不是技术上出了问题,而是我确实疏漏了。疏漏,不仅在规则的设定上,还在团队的沟通协作上。

反省,总结。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呢?

  • 负责定义功能的人(小团队没有交互设计师,所以得由产品经理也就是我来做),事先考虑好各种用例
  • 做好用例清单,跟程序员一条条核对
  • 确认没问题的话,准备文案
  • 把对应用例和文案给到程序员
  • 说清楚俩人如何协作。例如,需要文案时交给我处理(难道程序员不能自己写文案吗?当然可以,但如果他把握不好文案风格的话,还是不写为好)

你看,一个问题的出现,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原因存在。只解决前者(也就是修改文案),问题必定此消彼长,所以毫无疑问需要挖掘隐性原因。怎么挖掘?「五个为什么」法则可以常常派上用场。但在此之前,遇到问题时你必须多问一句,这是显性还是隐性问题?

面对新需求,也往往要考虑到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的是用户想要做什么,而隐性的就是用户为什么要这么做。

作者 DominicH

关键字:产品经理, 程序员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