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众号运营者会有阅读量焦虑症?

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9月28、29日是许多所谓“微信大号”羞于见人的日子。由于微信后台更新接口,原先刷阅读量的工具不能正常使用,不少阅读量动辄10万+的公众号被当众扒皮,平时上万的阅读量一下子缩水到一两千,甚至只有两百。

面对这些虚假公号的真面目,人们唏嘘不已,掀起一场关于刷单产业链、数据造假监管的讨论。当然,除了这类内容的热议外,也有人开始困惑:高阅读量究竟有什么魔力,竟能让公号运营者患起“焦虑症”以至动了歪心思?


利益使然:阅读量影响着微信公众号的“变现”

阅读量的高低影响着公众号“变现”,并间接地影响着运营者的收入,操心乃是情理之中。要弄明白公号运营者的“焦虑症”,从分析高阅读量如何促使公号盈利的即可。

提起盈利,我们可能很容易就想到 “打赏”,这确实是现在许多公号进行流量“变现”的一个渠道。运营者在公众号上推送内容,用户点击浏览后基于阅读体验来决定是否给予发布者“赏金”。显然,阅读量越高,意味着内容曝光率越大,获得打赏的机会就越多。同时,高阅读量更容易激发用户 “内容好”的共鸣。在“共振效果”作用下,内容转发率会提升,进而增大阅读率与打赏率。

而除了能获得更多“赏钱”外,这种实打实的高阅读量也能进一步推广公众号,建构良好的媒介形象,利于媒介品牌的树立。一旦招牌立起来,资本便嗅着味道过来了。当然,在投资、融资之外,广告商也会不请自来。尽管微信公众号属于新媒体产品,但通过广告进行“二次售卖”的传统盈利模式仍是其获得效益一大主力,即媒介单位先将媒介产品卖给终端消费者,再将消费者的时间卖给广告主。而要招徕广告,作为衡量知名度指标的高阅读量显得举足轻重。

总的来说,阅读量以各种形式左右公众号的流量“变现”,而这又关乎运营者的收入。像企业经营一样,公号运营也有一系列奖惩机制,其收入与内容阅读量相挂钩。对于运营者而言,阅读量不只是单纯的数据,而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无疑值得重视。

如今,微信公众号突破1300万的规模,已养活一大批人,但随着涌入的人增多,可分的蛋糕在变少——何况,蛋糕本身也在变小,视频直播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也在吸引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众号打开率下降、阅读量下跌预示着红利减少,这进一步刺激了运营者的焦虑心。

心理动因:阅读量高倍儿有面

抛开利益因素不谈,我们从心理层面上也能找到公号运营者为阅读量焦虑的原因。

爱利克·埃里克森曾提到,“认同”与“主要需要满足”之间有重要联系,任何安全认同意识的缺乏(没有成功获得认同)都会引起焦虑,若这种焦虑得不到缓解,就会造成人格崩溃。在此,埃里克森把认同主要看作是“自我认同”,并且着重强调了它的至关重要性:获得心理幸福感的前提条件便是拥有安全的认同意识,即实现自我认同。

对于公号运营者而言,阅读量的高低是用来判断自己是否“被认同”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运营者看来,高阅读量是用户对其所推送的内容的肯定,也是间接地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运营者”这一身份的认同。如果阅读量过低,公号运营者可能对自身工作能力产生担忧,会难以认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担心不被认同的心理引起了公号运营者对阅读量的渴望,当渴望的程度过强,就会演化为焦虑。

且不论自我认同,高阅读量也有利于公众号内部成员形成群体认同。内容阅读量高能让整个公号运作团队达成“自己的传播工作具有效果”的共识,促进彼此认可,携手共进,为下一轮优质推送积蓄能量。这种良性循环的场面无疑是运营者乐于见到的,低阅读量及其可能造成的恶性循环状况也会让他们焦虑。

此外,行为学家一般认为,人的动机起源于某种需求欲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动机的起点——它会造成内心紧张,从而导致个人采取行动来满足需求以解除或减轻其紧张程度。

透过行为学的视角可见,以具体的数据呈现的高阅读量直接刺激着公号运营者的需求欲望,引发相应的动机。当阅读量不高,公号运营者的需求欲望不能被满足,焦虑情绪会随之而来。一方面,这种焦虑能对运营者产生一定激励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也容易导致其沉迷于追求高阅读量的 “神话”无法自拔。

其实,阅读量是用来衡量内容是否优质的尺子,是指导运营者运营工作的指南针。当运营者一味追求高阅读量,为此焦虑甚至不惜造假之时,它便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载着极具水分的高阅读量前行的公众号终究会沉没。

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运营规范的新盈利模式,公众号运营者的阅读量焦虑症或许会得到缓解。

文/年糕菌

关键字:产品经理, 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