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分析思维模型之:乔哈里窗

下面介绍 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的第 50 种:乔哈里窗

一、为什么学习乔哈里窗?

假如有一天,你的领导对你说:

「你的想法太幼稚了!

或者你的家人对你说:

「你根本就不理解我!

又或者有人对你说:

「你这个人太自私了!

你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很伤心、很难过?

给你讲一个故事。

据说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叫管仲,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鲍叔牙。

当别人都以为管仲是一个既贪财、又怕死的人时,鲍叔牙知道他不仅能力很强,而且很有孝心,处处为母亲着想。

后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之下,管仲成为齐国的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的故事。

正是因为鲍叔牙知道关于管仲的更多信息,所以他才可以做到慧眼识人,最终获得后人的称颂。

在现代社会,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你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改善与他人的沟通和相互了解。

OpenAI 发布的 GPT-4,还有百度发布的「文心一言」等 AI 应用程序,我认为本质上都是通过算法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生成有效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关于信息,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叫「乔哈里窗」。

二、什么是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个模型,从他们名字组合而来。

他们把信息按照 2 个维度进行细分,一个维度是我知不知道,另一个维度是你知不知道,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好地与他人的互动,这属于细分思维的一种应用。

100种分析思维模型之:乔哈里窗

1. 共识区域

首先,共识区域是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我们要是成为好朋友,就会互相知道对方的姓名、性别等。

2. 我的盲区

其次,我的盲区是我不知道、但你知道的信息。

比如,你内心对我的看法,如果你不告诉我,我可能就不知道。

另外,人们容易陷入到「当局者迷」的状态,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问题和错误,但往往「旁观者清」,如果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也能虚心接受,就能让自己进步更快。

3. 你的盲区

然后,你的盲区是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

比如,我内心的感受、情感和态度等,如果我不说出来,你可能就不知道。

但是,如果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就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4. 共同盲区

最后,共同盲区是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也就是未知的区域。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种分析思维模型,其中有些模型我们目前都还不知道。

假如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实现发展和创新。

三、怎么应用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人际沟通、团队建设、技能交流等领域。

在《沟通的方法》这本书中,作者「脱不花」介绍了在沟通过程中应用乔哈里窗的 4 个步骤: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已知。

在和他人沟通之前,先列出自己知道的事项,以便缩小他人的盲区。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

明确哪些信息是自己不知道,但是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第三步:探寻对方的已知。

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他知道的信息,以便缩小自己的盲区。

第四步:探寻共同的未知。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有双方都不知道的情况,就一起寻找答案,以便缩小共同的盲区。

以上 4 个步骤,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共识的区域,缩小彼此的盲区,如下图所示。

100种分析思维模型之:乔哈里窗

我把乔哈里窗模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写邮件或数据分析报告的时候,简要介绍一些背景相关的信息,以便缩小他人的盲区,这样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我写的工作周报,不仅会发给领导,而且会发给相关同事,还会发给自己的下属,这样就能缩小他们的盲区,增进相互的理解。

在工作手册中,我增加了 2 块内容:办事攻略模板和个人工作使用说明书,以便让大家信息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我写作并分享一篇文章,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读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新知。

事实上,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或学习中,我们都可以应用「乔哈里窗模型,让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扩大共识区域,尽量缩小盲区。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业务的相关情况,从数据中发现一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努力消除自己的盲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领导也许就不会说「你的想法太幼稚了」,因为你帮领导缩小了盲区,你们之间的共识区域也就扩大了。

当你在生活中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多地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就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家人也许就不会说「你根本就不理解我」,因为你帮家人缩小了盲区。

当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正在和作者沟通,重点向作者学习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重复学习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避免让自己总是在原地踏步,就能让自己学习变得更加高效,知识变得更加渊博

千万不要轻易给别人负面的评价,特别是不能为了显得自己有见识,故意去贬低别人,因为你很有可能不了解别人的真实情况。

负面评价有时就像一把利刃,用起来要特别小心。经常玩弄刀剑的人,最后可能会死于刀剑之下。

进化生物学家彭宁丝说过:「非常的主张,需要非常的证据」。

如果你想给别人 1 分的负面评价,就要有 10 分的证据。不要像有些人,自己只有 1 分的证据,就用 10 分去贬低别人,这种人不仅自己得不到长进,而且会让人感觉愚蠢。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你可以大胆进行假设,但是一定要小心求证,特别是不要轻易下负面的论断,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否则可能会有损你的信誉。

四、最后的话

总之,乔哈里窗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进而提升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最新,我跟 AI 有过一些对话。比如,我问百度的「文心一言」:AI 的盲区是什么?

AI 回答说:AI 的盲区在于情感和情感交流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我又问:人类的盲区是什么?

AI 回答说:人类的盲区涵盖了意识形态、认知、感知和社交等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和拓宽视野,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我再问:AI 和人类共同的盲区是什么?

AI 回答说:AI 和人类共同的盲区主要在于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尽管 AI 可以通过处理和分析数据来模拟人类的行为和决策,但是它无法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在处理人类的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存在不足。而人类也存在类似的盲区,由于个人背景、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类往往会有偏见和主观性,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对于 AI 的回答,我认为总体还是比较靠谱的。无论是 AI,还是人类,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缩小自己的盲区,拓宽自己的视野。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思维模型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跟 AI 比效率,人类差得太远了。AI 可以不眠不休、不厌其烦地进行学习,但人类不行,人类需要休息。当人活得越像 AI,就越容易被 AI 所替代。

人类要想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关键是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让自己有能力成为 AI 的主人,而不是成为 AI 的奴隶。

有 3 种能力,按照重要性来排序:思维模型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如果底层的思维模型都是错误的,那么问题可能会失去意义。

所以,学习更多有用的分析思维模型,训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公众号:林骥,《数据化分析》作者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