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APP 体验报告:更加重视社交

微信读书社交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阅读因为社交变得不一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移动端读书,近几年,电子书的阅读量翻了一番。到2014年,中国移动阅读用户规模达到5.9亿人,收入规模达到88.4亿元,增幅达41.4%。预计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规模仍呈现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收入规模将突破150亿元。

下图来源于百度指数,是2014年7月到2016年10月“电子书”的搜索次数。

超级产品经理

由数据也可以看出,电子书市场主要是青少年群体。而近几年来微信的用户已经覆盖各个年龄层,但是主要活跃用户还是青少年。微信读书的目标用户与微信的主要活跃用户存在重叠。腾讯借助微信庞大的用户数量及其社交属性切入电子书市场。微信的庞大用户群体跟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正是微信读书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的体验环境为魅蓝note,操作系统为Android 5.1)

战略层:

微信读书的用户画像:一个在地铁上准备上/下班的白领拿出iphone7,打开微信读书APP,突然间不知道看什么书好,后来发现死党正在读一本叫做XXX的书,最后他也选择看XXX,看到有一个地方写的不错,就备注了一下并做了笔记。不久他的微信读书好友看到他的笔记之后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微信读书的盈利模式:微信读书中大部分电子是收费的,但是从目前看,微信读书并没有为腾讯带来多大的利润,因为其一,腾讯为了刺激用户读书的积极性,阅读时长可以换阅读币;其二,用户还可以通过赠送好友书籍来让双方都获得阅读机会,每人赠送与领取数量有限。这也是腾讯在刺激用户分享产品。

微信读书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与其他阅读APP相比,微信读书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其社交属性。微信读书不仅满足了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的需求,还满足了用户“以书会友”的需求。在读书中加入社交,或许可以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书友,交流彼此的读书心得,让读书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人,而是有书友相伴。

范围层:

读书和社交是微信读书中需求等级最高的两个功能。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范围层。

结构层:

确定好产品需求后,就要确定各个需求之间的组织结构。微信读书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超级产品经理

框架层:

刚刚打开微信读书,进入的是"发现"界面,“发现”界面采用卡片的方式向用户显示了上一周在自己圈子里的读书冠军和自己的读书时长,本周热榜,还有好友正在读的书等信息,卡片式的好处就是很容易引导用户左右滑动,让热榜与好友在读的书更容易曝光,并且展现的信息层次分明,很容易就能获取到重点。"发现"这一栏目扣紧社交需求,让用户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好友正在读什么样的书,如果书的类型刚好是你喜欢的,那你跟好友之间又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

与社交属性密切相关的功能还有"想法"。在这里你可以评论好友的笔记,也可以分享你的笔记跟想法,看看其他人的解读。微信读书把"发现"跟想法都放在第一级功能,可见腾讯重点发展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营造一个以书会友的环境。

处于第一级别的功能还有“书架”与“我”。“书架”是一款电子阅读软件APP的一个重点,微信读书虽然想突出社交功能,但是也没有忘记“书架”对于一款电子阅读软件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社交”与“阅读”在微信读书中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微信读书中的社交基于阅读,而阅读也因为社交变得不一样。

表现层:

在读书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点击左边屏幕翻到上一页,右边屏幕翻到下一页,屏幕中间出现设置,设置界面如下:超级产品经理

让我们想象以下场景:一个年轻小伙在地铁上,左手抓着扶手,右手拿着iphone7,靠大拇指点击右边屏幕跳到下一页,可是让他难受的是,经常点到设置界面。他不得不靠向右滑动翻到下一页。为什么他总是会按错出现下一页呢?因为右手拿着手机,大拇指按下去差不多是中间,所以会经常出现设置界面。

我觉得,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是下一页,而“设置”中的功能是重要但不常用。所以我建议微信读书可以这么做,点击屏幕的左边三分之一翻到上一页,点击剩下的三分之二翻到下一页,至于“设置”可以通过点击最下边屏幕和最上边屏幕。这样子处理,可以减少正处于读书状态的用户发生错误操作而出现“设置”界面情况,当确实需要用到“设置”时操作也很方便。在“设置”中还可以调节亮度,其实个人觉得没这个必要,只要提供夜间模式就行了,因为调节亮度用户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调节系统的亮度。

书城的电子书太少了,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微信读书本质上还是一款电子阅读app,所以书城中书的数量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

文/calmlee

关键字:产品设计, 产品经理, 体验报告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